警惕未成年人沦为电诈“工具人”的风险提示
发布时间:2025年09月25日
近年来,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不断翻新。不法分子将目光盯上社会经验不足、自我保护意识较弱的未成年人,通过诱惑、胁迫等方式利用其实施诈骗活动,未成年人沦为电诈“工具人”的现象愈发突出。此类现象严重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家庭财产安全,亟需引起社会各界高度警惕。
一、常见表现
(一)虚假利益诱惑
不法分子通过游戏聊天群、短视频平台私信、校园周边搭讪等渠道,以“免费送游戏皮肤”“高额零花钱兼职”“代练升级赚快钱”等虚假承诺吸引未成年人,利用其单纯心理和对物质的渴望实施诱导。例如,以“帮忙转账就能得50元红包”“出借账号一天赚200元”等话术降低未成年人警惕性。
(二)利用身份特性作案
不法分子教唆未成年人提供自己或家人的银行卡、电话卡,甚至诱导其到银行开立新账户用于转移诈骗资金。由于未成年人账户监管相对薄弱,且不易被直接关联到诈骗团伙,成为不法分子规避侦查的“工具”。部分未成年人还被诱骗参与虚假注册APP、刷单点赞等辅助性诈骗活动。
(三)隐蔽性操控
不法分子通过线上远程指挥,让未成年人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操作手机进行转账、收款,或要求其到线下网点办理转账业务,全程通过暗号、临时群聊等方式沟通,事后销毁聊天记录,增加案件侦破难度。
二、潜在危害
(一)财产损失不可估量
未成年人账户被用于转移诈骗资金后,可能导致家庭银行账户被冻结、资金被划扣,甚至引发家长的贷款合同违约等问题。一旦涉案资金无法追回,家庭将承担巨额经济损失。
(二)身心发展受严重影响
未成年人参与电诈活动后,可能因账户被冻结、警方调查等产生恐惧、焦虑心理,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。若涉及刑事责任,还会留下不良记录,对未来升学、就业等造成终身影响。
(三)法律风险不容忽视
根据《刑法》相关规定,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,为其提供银行卡、电话卡等帮助,可能构成“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”。即使未成年人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,其监护人也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,涉案行为还可能影响个人征信。
三、典型案例分析
今年暑假,初中生张某在家长陪同下到某银行网点内反映账户异常。张某称在游戏群看到“出借账号赚零花钱”信息,按对方要求提供了自己的银行卡号和支付密码,随后账户连续多日收到陌生转账并被迅速转出,累计流水达5万余元,最终账户因涉嫌诈骗被冻结。张某因害怕家长责骂,起初隐瞒实情,导致维权时机延误。
四、防范措施
(一)筑牢思想防线,拒绝非法诱惑
树立“天上不会掉馅饼”的理性认知,牢记“免费送游戏皮肤”“高额兼职赚快钱”“代练升级轻松赚钱”等承诺多为骗局,切勿轻信陌生人的利益诱惑。不参与“虚假注册APP”“刷单点赞”等看似简单的“兼职”,这些活动很可能是诈骗的辅助行为,会带来严重后果。
(二)规范账户使用,保护敏感信息
妥善保管自己的银行卡、电话卡,不随意借给他人使用,也不将卡片信息(如卡号、有效期等)透露给陌生人。牢记支付密码、验证码是账户安全的“生命线”,绝不向任何人(包括网上认识的“朋友”“客服”)透露,不在非官方APP或陌生链接中输入敏感信息。
(三)增强警惕意识,主动规避风险
警惕游戏聊天群、短视频平台私信、校园周边搭讪等渠道的陌生信息,对“帮忙转账得红包”“出借账号赚零花钱”等话术保持高度警觉,不轻易按照对方要求操作。不加入陌生的临时群聊,不接受陌生人的“远程指挥”,更不要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手机转账、收款,或到线下网点办理转账业务。
(四)及时求助报告,避免损失扩大
一旦发现自己的账户异常、信息泄露,或疑似参与了电诈相关活动,第一时间向家长、老师坦白情况,切勿因害怕责骂而隐瞒。在家长的帮助下,立即联系银行冻结账户,保留好聊天记录、交易凭证、转账截图等所有证据,为后续维权和报案提供支持。配合家长向公安机关报案,如实说明事情经过,积极协助调查,争取将损失降到最低。
记住:面对陌生人的任何利益诱惑,保持冷静和警惕是最好的“防护盾”。遇到不确定的情况,及时向家长、老师求助,才能有效避免沦为电诈“工具人”。